《魔術方塊創業學:李孟一的實戰筆記 EP4》學會質疑前輩給的建議、換個位置就要換顆腦、員工交報告用ai生成可以嗎?
這篇節錄我不定期更新的三篇創業雜談。創業路上,我的實戰經驗告訴我:別全盤相信「前輩建議」,要學會質疑。成功脈絡不同,直接照抄會完蛋!另外,換個位置就換個腦袋。從工程師到主管,從創辦人到CEO,每個角色都有新視野。也淺談了AI應用。它是工具,而非讓你變「思想乞丐」的藉口。能解釋脈絡、有建設性才是關鍵。記住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永遠保持質疑精神。

雜談一:
創業要學會的事情:業界前輩給你建議,不要相信全部,而且要學會質疑。
我並不是在質疑前輩都是壞人,社會上大多數人都還是熱心幫助他人提供建議的,只是每個人成功的時空脈絡完全不同,而且從事產業、公司階段、團隊協作模式、文化背景等實在都差異太大,要是直接照抄,會完蛋。
大學剛創業時有才藝教學圈的前輩,說我們要是鐘點收到每小時700以上我們一定沒客戶,結果我們現在最低基本費用是每小時一千,每年合作單位的數量級是他十倍以上。
我剛創業時有接受清華大學創業車庫的輔導,有很多科技業高管學長姐回來擔任業師,提供了很多宏觀的業界洞察,我每次聽完建議都學習到很多,但非常難以實用在自己公司。
畢竟我的事業階段還非常早期,而學長姐都是超級經理人,但不一定是創業家,但他們在提的可能是數十億的企業經營心法,他們給的建議很強,但可能就是太強了,對不同產業參考價值不一定大,隔行如隔山。甚至有時候一樣的產業光是在不同位置也差異很大。
學會質疑所有建議,你需要透過實戰來轉化成自己的實戰心得,你如果是一條魚,可以去學習馬怎麼在草原奔騰,但你要學會判斷那是不是你要走的路。
雜談二:
換個位置就是應該換個腦袋
我們常提醒別人莫忘初衷,只是理想很好,現實卻很骨感。最簡單比喻就是小孩子想要每天出去玩,長大後才知道其實要去當社畜才能好好存活。
進擊的巨人裡,大家都不懂為什麼始祖巨人不要發揮力量反抗外面世界,直到後來,我們才知道原來有不戰契約的限制。
想像一下,你原本是希望反抗的王族,繼承始祖巨人之後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,被145代王的意志影響。你不是不反抗,只是你是被命運綁架了。
你從「純粹的工程師」變「產品經理」,才懂為何產品不能只追求技術完美,更要面對市場現實和商業考量。
你從「聽從命令的職員」變「領導數十人的主管」,你才懂授權與放手的必要,以及面對數據時該做的殘酷決策。
你從「沒拿錢的熱血創辦人」變「被投資的 CEO」,你才懂資本市場在意什麼,哪些規矩需要妥協,哪些理想必須暫時擱置。
當我們站在不同位置時,卻發現一切都不同了,但彼此有辦法真心理解嗎?其實不容易,因為我們站在不同位置,甚至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利益,自然會容易覺得別人是不理性,甚至無理取鬧的。
雜談三:
老闆應該要拒絕員工的AI報告嗎?或是同事都用AI直接複製貼上怎麼辦?
我覺得想要伸手牌的心態很正常,但不要把別人都當作笨蛋。
目前LLM技術的原理是在做文字接龍,沒有人知道這些AI背後如何思考,如果你的Prompt只有「請給我一個XX報告」,然後期待AI給你好東西,我覺得還不如老闆自己用Deep Research 查,還省下罵你的時間。
但如果夥伴可以清楚解釋背後脈絡,邏輯清楚的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,或是在報告中可以真實的反映出自己想表達的議題,我覺得使用AI工具並無不可。
說個結論:我覺得看狀況,但要是太多次AI複製貼上我應該會叫他滾蛋。
快速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也是一門技術。只是現在很多使用者都是把腦子外包給AI的思想乞丐,看到AI內容還是應該要先質疑。
盡信書不如無書。